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注释:去:指距离。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山村咏怀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黄遵洸.《英诗咀华:汉英对照》: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01:第5页

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邵雍简介

宋代·邵雍的简介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邵雍的诗(1011篇)

猜你喜欢

苦思行

魏晋曹植

绿萝缘玉树。

光曜粲相晖。

下有两真人。

举翅翻高飞。

我心何踊跃。

思欲攀云追。

郁郁西岳巅。

石室青葱与天连。

中有耆年一隐士。

须发皆皓然。

策杖从吾游。

教我要忘言。

午暑

宋代陆游

笛材织簟凉如水,雾縠缝幮薄若空。

更著高安竹根枕,不妨专享北窗风。

梅雨陂泽皆满

宋代陆游

雨暗迷行路,溪深没旧痕。

汪汪牛湩白,盎盎酒醅浑。

暖浸千畦稻,横通十里村。

群蛙更堪笑,鼓吹闹黄昏。

东斋对雪有怀

宋代欧阳修

东斋坐客饮方豪,谁报风帘雪已飘。

贪听樽前歌袅袅,不闻窗外响萧萧。

已怜残腊催梅蕊,更约新春探柳条。

共忆瀛洲人独直,神仙清景正寥寥。

题栖贤寺三峡桥

宋代杨万里

栖贤与楞伽,初本共一山。

古潭宅神龙,睡醒厌久跧。

是夕起雷雨,震得天地翻。

此山拆为两,一溪断中间。

下窥黑无地,上攀青到天。

从此两禅寺,路绝不往还。

祖师见之笑,弹指降神奸。

问天借横蜺,搭渡溪两边。

倒倾千崖雪,飞下一玉渊。

余怒尚雷吼,声拔诸峰根。

我来不能去,轻生倚危栏。

忽然心为动,毛骨森以寒。

上人指断岸,犹带初拆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