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教的诗词名句

  • 1.堤上行二首展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作者:刘禹锡 | 朝代:唐代

  • 2.白沟展开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作者:刘因 | 朝代:元代

  • 3.题西溪无相院展开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作者:张先 | 朝代:宋代

  • 4.梦武昌展开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沈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作者:揭傒斯 | 朝代:元代

  • 5.南歌子·湖景展开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作者:苏轼 | 朝代:宋代

  • 6.白鼻騧展开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

    作者:李白 | 朝代:唐代

  • 7.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展开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

    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

    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

    作者:朱彝尊 | 朝代:清代

  • 8.红窗月·燕归花谢展开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作者:纳兰性德 | 朝代:清代

  • 9.春夜洛城闻笛展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李白 | 朝代:唐代

  • 10.卖油翁展开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作者:欧阳修 | 朝代:宋代

  • 11.兰陵王·恨之极展开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梦有人以石研屏见饷者。其色如玉,光润可爱。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状。云:“湘潭里中有张其姓者,多力善斗,号张难敌。一日,与人搏,偶败,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来视之,浮水上,则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辄不利。”梦中异之,为作诗数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愤变化异物等事,觉而忘其言。后三日,赋词以识其异。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

    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变,后期长绝。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

    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 

    作者:辛弃疾 | 朝代:宋代

  • 12.与余生书展开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作者:戴名世 | 朝代: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