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若网>诗文>厉鹗的诗>灵隐寺月夜

灵隐寺月夜

[清代]: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创作背景

  灵隐寺是人们熟悉的杭州一景,坐落在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寺前冷泉飞度,古木苍深,不远处飞来峰如巨石飞坠,屹立寺门,环境幽静、清雅。这次诗人找了一个恰当的时间,踏着月光游山,全诗的韵味就在这月色当中。

赏析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

  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厉鹗简介

清代·厉鹗的简介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厉鹗的诗(199篇)► 厉鹗的名句(2条)

猜你喜欢

送北禅释天泉长老入燕

宋代陆文圭

金身梦觉白马东,西来禅教各一宗。

讲师高据狮子座,缁素群集惊盲聋。

天华咫尺飞隧地,夜烛神光满室红。

远师道林嗣宗风,专谈义学离禅锋。

三叶五性总超诣,一枝擘与天泉翁。

不泥筌蹄求解脱,不执文字迷本空。

黄梅四月上虞龙,骑驴不下莫相逢。

徐州麦饭足可饱,青州布衫谁与缝。

虏沟桥边石头滑,飞锡径入明光宫。

手挥玉尘天颜喜,身被红绡帝渥浓。

回头谷笑虎丘石,夜半不忆寒山钟。

君不见懒残昔往衡山峰,使者召之终不从,

天寒垂涕石窟中。

临江仙(寄张安国)

宋代韩元吉

自古文章贤太守,江南只数苏州。而今太守更风流。熏香开画阁,迎月上西楼。
见说宫妆高髻拥,司空却是遨头。五湖莫便具扁舟。玉堂红蕊在,还胜百花洲。

冲雪送陆子静

宋代杨万里

猛落还中歇,疏飞忽骤繁。

平欺芦屋脊,偏护竹篱根。

对面看童子,低头印手痕。

销魂送行客,行客更销魂。

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词二首

宋代杨万里

石矶作意恼舟人,束起波涛遣怒奔。

撑折万篙浑不枉,石矶嬴得万余痕。

秋雨蚤作有叹

宋代杨万里

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

如何却作泥,亦能妨晨征。

宿昔忽过暄,心知非坚晴。

何须暄晴极,然後寒雨生。

寒暄使人觉,妙物亦何曾。

翦翦自神妙,无乃与物矜。

造物本非作,观者或强名。

老夫近稍聋,此事无暇听。

平生感秋至,此意今已平。

独念老病身,颇不耐夙兴。

何时归故园,宴眠闭柴荆。

鸣鸡亦不留,好梦无吾惊。

他年忆此诗,惘如宿酒醒。

思归已可喜,而况真归耕。